每依北斗望京华



    白帝城的秋天景色很美,朝晖静静地洒在青翠的山峰上,飘渺的朝雾混着炊烟使房屋、树林和山峦都氤氲在似有似无中。杜甫习惯了坐在亭子中眺望起伏的岚峰和过往的船只。秋天了,北方的燕子飞来南方,在江面的雾气中穿梭。远处的巫峡时不时传来几声猿啼。入暮时分,晚霞映红的江面收集起一天的精华,渐渐地托起了暗红色的幕布。星星随月亮出现了。山顶上方最亮的七颗星星应该就是北斗了。秋天,北斗转向西方,那是首都长安,杜甫心念神系之处。

    此时的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折腾之后,已是江河日下,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中央集权,无力控制各地军阀的势力,对外无法抵御外族的侵略,长安屡屡易手,经济上民不聊生,社会矛盾不断加深。朝廷的军队几十年没有经过战事,一旦与外敌开战,几天工夫几十万人马全线溃败,以至于各地的守卫闻风而逃。安禄山在洛阳皇袍加身,进逼长安。唐玄宗放眼望向身边的臣子们,竟然无一人敢站出来领兵抗敌。可叹李隆基,开创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君主,竟然只会瞒着长安人民,带领他残存的朝臣和妃子们仓皇逃往西蜀。逃至马嵬坡时,太子李亨仓促称帝。老爷子得知后只好承认既成事实,做了太上皇,只希望儿子能够收拾残局。

    杜甫先是和一众人失魂落魄地逃出长安。他当时只不过是个看管武器仓库的小吏,朝廷当然不会管他的死活。逃难时不幸被胡人逮住,又送回了沦陷的长安。此时的杜甫四十五岁,却全白了头发,羸弱佝偻。他的官职甚至连俘虏的资格都不够。动荡中的长安,在胡人和安禄山之间变换着旗帜,一拨接一拨的政权轮番屠戮着百姓。大批李唐王朝的旧臣被逼投降伪政权。他的好友如储光羲、王维、郑虔等都被逼在伪朝廷任职,而杜甫“数尝寇乱,挺节无所污”。等到肃宗平定了安史之乱回到长安后,其他旧同僚多被秋后算账,而杜甫得保全身,并在肃宗朝获得官职,确实是件庆幸的事。按照当时一般读书人的想法,李氏王朝朝不保夕,应该及时寻求退隐,而杜甫却认为“大厦如倾要梁栋”,国家越是危难,越要忠君报国。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,能有此认识已是很可贵了。

    可是,对待“危难之处显身手”的忠臣赤子,皇帝老儿却不卖帐。缘起玄宗和肃宗父子之间的矛盾。早年太子李瑛病逝后,围绕着立谁为新太子的问题,玄宗老子并不看好忠王李亨。勉强立为太子后,又被卷入与宰相李林甫的权力之争。可恨老子并不偏向儿子,屡屡遭李林甫势力的遏制和打击,因而种下了对父亲怨恨的种子。安史之乱之前 ,李亨生活在太子之位时时受到威胁的压抑之中。也许安禄山的反叛给了太子李亨机会,玄宗仓促西逃时,任命忠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。继而李亨在郭子仪等老将的辅佐下,平定了安禄山的叛乱,重返长安,是为肃宗。

    一朝登基,肃宗李亨对太上皇李隆基的宿怨急速膨胀了。新皇新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撤换掉老爸的班底,清算旧帐。待到李隆基的旧臣被换得差不多时,就开始把太上皇软禁起来,除了吃穿用度还算体面之外,说话可能还不如一般的内官管用。可怜开元盛世一代明君,挥霍掉全部的政治资本,终至生活在被儿子冷处理带来的痛苦之中。

    老杜要是能够认清形势,审时度势认清新皇的真实意图,后期的境遇还不至于那么凄惨。至德元年正是肃宗急需用人之际。而之前杜甫官小位卑,与太上皇党派扯不上关系。并在安史之乱中侥幸保住了清誉。肃宗因此起用杜甫为左拾遗。唐朝的官位,左比右大。拾遗官职很小,可能只相当于处级干部。但管的事不小。最初设此官位,是为皇帝的等下从旁把把关,看是否有什么遗漏。后来的皇帝似乎很不把这个位置当回事。可是阿杜却把弼马温真的当正经事来做的。安史之乱后,朝廷正值拨乱反正之时,杜甫很珍惜之个晚来的官职。

    是什么事让有着一腔热血的杜甫弃官而去呢?不得不担玄宗朝的重臣房绾。肃宗在灵武自命皇帝后,玄宗虽然极为气恼,但也只好接受事实,反正是自己的儿子,便派老臣房绾携带传国玉玺投奔肃宗。至德元年用人之际,肃宗便任命献玺有功的房绾为宰相。此人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,他为人很圆滑,决断办事却并不高明。属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一类人。但对阿杜却很不错,杜拾遗认定房是个好官。后来房在一次收复西京叛军的战役指挥中失误,吃了小小的败仗。朝廷认定其有决策失职之罪,决定贬谪出朝,满朝大臣无人提出异议。可怜的阿杜却仗义为房直谏,认为皇上的处罚过重。我猜想杜拾遗一定是反复多次上奏为房求情才惹恼了肃宗。本来房就是玄宗朝的官,已经令今皇感到不爽,现在他犯了错,正好借机把他踢出内阁。其他官员都无人反对,偏偏一个不长眼的杜甫?嗦个不停,那就顺便把这个小小的处级干部撸了吧。可怜阿杜,功勋未立身先退,满怀遗憾离开了长安。看来至德年的政治依旧如昨,奸臣当道,宦官乱政。

    在一个苦雨的八月,无官的杜甫带着“唐尧真自圣,野老复何知”的自嘲心态,乌云城外,“青袍朝士最困者,白头拾遗徒步归”。跟着难民潮踏上了流亡之路。但他自始至终都抱着“朝乱终有朝正时”的期望。此后经历过两年严武的幕僚生涯,在成都“杜甫草堂”过着诗人的生活。每天到严府当班是很枯燥了,但他有了冷静回味以往,思考政治的时间。其1700篇诗词的三分之一是在杜甫草堂完成的,他的人生回忆实际上对后世起到了史诗般的作用。严武暴亡后,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,不得不再次举家流亡,来到夔州,成为纯粹的无官诗人。他的命运总是与大唐的国运紧密相连的。

    每次登临白帝城高峰,望着深秋的冷气把绛红的枫叶吹落飘零,杜甫感到悲哀。远处的山峦与云雾混杂在一起,一直连接着西方。再远处的长安会是什么光景?日落后,皓月星空中,西边最亮的是北斗七星。眼望北斗,心寄京华。想当初开元盛世的唐朝是多么的强大呀!如今的“故国悲寒望,群云惨岁阴”。他的心态如浓云一样变化不定。对玄宗、肃宗和代宗,时而歌颂,时而讽喻。内心的无限期望往往带来的是极大的失望。只有诗给他力量,。而夔州长时间的登高沉思,给了他极大的启发,系统地用组诗表达情感,写景寄意,给他最后的人生细细地写上了句号般的角注。

评论
热度 ( 9 )

© 沉墨815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