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司马光的《谏院题名记》谈开

      从司马光的《谏院题名记》谈开

        沉墨815


    古者谏无官,自公卿大夫,至于工商,无不得谏者。汉兴以来,始置官。

    夫以天下之政,四海之众,得失利病,萃於一官使言之,其为任亦重矣。居是官者,常志其大,舍其细;先其急,后其缓;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。彼汲汲於名者,犹汲汲於利也,其间相去何远哉!

    天禧初,真宗诏置谏官六员,责其职事。庆历中,钱君始书其名於版,光恐久而漫灭。嘉祐八年,刻於石。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:“某也忠,某也诈,某也直,某也曲。”呜呼!可不惧哉!


  司马光此文选自古文观止。文章较短,论述了谏官的重要性。其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纪检委书记吧?文中提到谏官作为一级正式的官吏始见于汉朝。向皇帝进谏,责任重大,因为它可以影响朝政。司马光任谏官是在宋仁宗年间,那时皇上还是能够听得进谏官的话的,谏官有名有实。司马光认为,要正确地行使好谏官的职责,需要人人都有敬畏之心,同时谏官也要有约束自己的东西。从庆历年始,谏官的名字和介绍被刻于木碑上,以供后人评点。爱惜名节者就会极为重视自己的身后名,起到监督的作用。这也激励自己和别的官员廉洁奉公,勤政于法,做个好官。因为谁都不想被后人认为是个奸臣,人人都想当个正直的好官,从而心存戒惧。

  全篇简短,然字字如金,无一冗句。司马光的谏官从廉洁的角度来讲确实做到位了。正如他自己所说,无一事可不对人讲。作为封建王朝的守卫者,无疑是个好官。他要守护的是现成的礼法,看不惯有违当朝或祖宗法度的事。可是在北宋年间,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,确要变一变祖宗之法,这与司马光的守法观点形成了严重的对立。王安石说:“天变不足畏,人言不足恤,祖宗之法不足守。” 我不知道这种尖锐的对立,谁更可取。王安石的改革最终是失败了,因为皇帝不允许太过激烈的改革。并且王的改革在小范围内是成功的,而放在全国,过于机械生搬硬套的章法加之被后期的奸臣利用,最终以失败告终。保守派和改革派轮流执政,均欲致对方以死地而后快。可怜如苏轼之类的明智者,却多方面不讨喜。他认为现有的制度是要改变改变的,却又反对王安石们的大刀阔斧,而被王一派人认为是保守派。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又认为他是改革派,也排斥他的观点,并在政治上打击他。皇上也不喜欢苏轼的观点,因为他的观点总与执政一派的观点不同。有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且注定被人诟骂。

  人常说,历史是由后人来评说的。看看宋朝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作为,真真正正地把后人搞糊涂了。在特定的事例上,历史是由当时的人来评说的,后辈们说不清楚。


评论
热度 ( 3 )

© 沉墨815 | Powered by LOFTER